进入刘大鹅宇宙的大概路径是这样的:在首页点进导演小策与凤凰传奇合作的短片,在弹幕里感受到了黑天🦢广场场长刘大鹅的人气,之后开始在导演小策的投稿里开始「刷剧」,大姨和大爷们淳朴的表演、接地气的「经典改编」使我实实在在沉迷了一整个居家隔离的下午。
过程中一直晃晃悠悠有些想法,尝试在此记录下来。
以下言论源自瞎琢磨与身边社会学
导演小策给「演员」们带来了什么
环荫柳村藏龙卧虎,或者说中国乡村就藏卧着很多曲艺龙虎,导演小策是那个把龙虎叫醒的人。有昆曲背景的曹姨,在最近一期的颁奖短剧中一开嗓就让我大受震撼。操着东北口音的年轻人三炮,一个生活中表演欲强,能说会道的「邻家大爷」,成功塑造了一个类刘能的形象。开火锅店的二狗,「舞痴」人设,演被暴打的黑社会竟带着一股该死的高级感。
导演小策和它新的演员们互相成就着,导演小策享受着「B 站第一导演」的追捧,那么导演小策给他的「演员」们带来了什么?
线上很容易量化,在线上,他们是十足的「大明星」,甚至有了很多衍生梗。简单扫了一眼,「刘大鹅宇宙」的核心人物鹅姨和三炮都有了 10w + 的关注量,这是很多年轻人望尘莫及的数字。
那么线下呢?泛泛想来
- 多了项娱乐,家务农忙,麻将闲聊之外的又一种娱乐,可能在精神上的价值不弱于线上那些金灿灿的数字。
- 收益的分成,改善生活,收益这点虽然只能揣测,相信应该也不错。
再之后,「演员」们对自己作品作何感呢?客观来说,这些作品都是面向年轻人的,一些桥段和梗在我看来「演员」们理解是有「困难」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演员」们是否能百分百在享受演出呢,或者只是我照着台词念,我理解不了观众为什么会笑,但观众喜欢我也就开心了?
长辈给晚辈熬的一锅粥🥣
所以有了这一段思考,就像因为我喜欢咸粥,姥姥每次给我煮咸粥,我也不曾想过姥姥自己是否喜欢,或者只是我多喝一碗,她就开心吧,我自己都觉得自己矫情,但还想继续往下想。
一个极端、不恰当的比喻,我联想到了耍猴🐒。。
猴子不清楚自己跳上跳下的笑点在哪,只是觉得周围很热闹,自己听老师傅的话,作出相应的动作,观众就会笑。「演员」们可能无法理解自己说的台词,但享受自己念的台词逗笑观众,这种情况下「演员」们是否百分百享受了演出真的重要吗?
这段想法其实是种引申,我看过花絮,导演小策会在片场细心的给「演员」们科普一些网络梗,只是我单方面的觉得一些网络梗长辈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才有了这段的矫情🤦♂️,但不管长辈们感受如何,晚辈们真的很喜欢这一锅粥。
取巧又讨巧的剧本📒
作为十几分钟的短剧,导演小策完成的不错。
其中几个剧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套路:选一个在年轻人圈子中耳熟能详的电影,取其故事的框架;将「原创人设」原封不动或微调之后放入新的故事中;在角色与原角色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情节。例如开宗立派之于师父,教妇使用了多个刘华强的名场面。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认为,短片内容其实和 B 站中经典桥段的剪辑二创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作为拍摄的有导演有编剧有演员的短片,本质上观众消费的还是影视剧中的经典桥段,所谓「名场面」,观众很喜欢这种短平快,无需费脑筋来熟悉人物,只需要把新角色与原角色做简单的都应就能理解整个故事,此之谓讨巧。
而取巧也就好理解了,碍于时长和编剧的水平(不是否定编剧,意思是在短时间内用原创故事吸引观众太难),选取经典故事的框架、经典段落可以快速的让观众看明白整个故事,观众在在短片和经典故事完成匹配后,生出一点洋洋自得的感情(我的看片水平很高,看出两者间的联系),进而降低对短片实际故事性的要求。
原创故事是很困难的,这是编剧水平的限制,而在十几分钟内讲好这个故事又考验导演的能力,显然,这对导演小策的团队来说比较困难。所以有几个故事就只能在剧本上取个巧,借用经典故事、桥段,观众更易进入故事,也降低了对导演的要求。
我不想,也无法否定这几个作品的价值,我希望导演小策可以在众星捧月中正视自己的团队,明白在这几个作品中,团队在走一个捷径,至于这条捷径通向何方、能支持团队走多远这没人知道。
看过南周对导演小策的访谈,他提到离开朱一旦的原因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可以轻易的根据套路写出一个剧本,他体会不到创作的感觉,因此,在我这,导演小策是有追求的,他不会在捷径上走太久。
我毫不怀疑之后他带着团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水平与此相当、甚至更好的有原创故事的短片。